明朝最长寿皇帝:雄才伟略勤政爱民,竟遭后世误解贬低

hardyhs -

如果你想了解人们对中国古代皇帝的初步印象,大家脑中浮现的会是什么呢?是那在朝堂上气宇轩昂的治国理政,还是在战场上英姿勃发的勇猛将领,抑或是后宫中奢华无度的奢靡生活?
无论你最初的看法如何,大家或多或少都对皇帝这个角色充满向往,估计不少人都幻想过如果自己能够穿越回古代,成为一位皇帝会是多么令人兴奋。毕竟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”,整个国家都属于皇帝,皇帝想做什么就做什么,想要谁就能得到,想杀谁就可以杀。
然而,若你深入探索历史,就会意识到皇帝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光辉,至少不会像电视剧中所描绘的那般美好。实际上,皇帝可以被视为古代中国最具风险的职业之一。他们虽然位于权力的巅峰,却无法避免卷入帝国内部的权力争斗和后宫的阴谋算计之中。
危险与否,我们可以通过古代皇帝的寿命来判断。在讨论明朝最长寿的皇帝之前,先来了解一下历史上古代皇帝们的寿命到底有多长。
皇帝寿命
研究古代皇帝的寿命是一个复杂的课题,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查阅历史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。幸运的是,这个研究领域早已有人进行过探索。
早在1998年,故宫博物院的一位研究员斯先生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,并发表了一篇名为《漫谈皇帝的寿命》的文章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找阅读。我们这里主要讨论老先生的研究结论。
如果不考虑先秦时期,中国古代从秦始皇嬴政到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,共有335位帝王。如果将南北朝和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君主排除在外,剩下的数量是235位。再去掉11位寿命不明的帝王,最后剩下224位。那么,大家想一想,这224位尊贵的皇帝的平均寿命大约是多少岁呢?
答案是39岁!这个数字真让人震惊。作为一个拥有崇高地位的大国统治者,他们享有世上最优越的资源和环境,过着奢华的生活,拥有众多仆人、美女相伴和万众瞩目,但令人意外的是,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活不到40岁!
为什么会这样呢?主要可能与三个因素有关:首先是疾病,死于疾病的人大约占帝王总数的三分之二。古代科技水平较低,医疗条件不够完善。皇帝也和普通人一样会生病,尽管宫廷设有专门的机构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,但治疗手段依然有限。
其次是谋杀,皇帝的地位无疑极具诱惑力,几千万人中仅有一人能够登上这个宝座,因此自古以来,许多人不惜一切代价争取这个权力,因此可以说皇帝是古代最危险的职业。皇帝的死因也形形色色,有被斩首、被刺杀、被毒杀、被淹死、被窒息、被饿死甚至自缢等,死法的种类多达数百种。读到这里,你是否仍然渴望那至高无上的帝王身份呢?
第三是纵情过度。色字如刀,帝王掌握着全天下最丰富的性资源。除了后宫的三千美人,甚至只要想要,外面的女子也都在他的掌控之中。这种诱惑需要极强的自控力和意志力才能抵挡。大多数皇帝往往难以做到这一点,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到女人的柔情之中。其中最令人震惊的是宋度宗赵禥,他嗜好女色,曾创下一个晚上与30位嫔妃同眠的纪录!
正因上述原因,古代的皇帝大多寿命短暂。在这224位皇帝中,仅有可怜的11位活到了70岁以上,而活到80岁以上的则仅有5位,其中包括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,她活到了82岁。在所有皇帝中,寿命最长的则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弘历,享年89岁。他也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,统治了64年,独占鳌头。
太祖开国
在讨论完古代帝王的寿命之后,我们回到正题,现在可以解答本文的主题,明朝16位皇帝中寿命最长的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!
这个答案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,大明王朝的首位皇帝创造了本朝最长寿的记录,开局便是巅峰,后来的皇帝都不如这一代,甚至没有一个能活过开国皇帝朱元璋。
实际上,许多历史上的开国君主往往能够活得很长久,朱元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。这些开国皇帝通常具备坚定的意志、清晰的目标、强健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,怀有横扫八方、征服四海的壮志和不屈不挠、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。他们的成功往往是经过生死考验,凭借刀枪拼搏而来的,因此他们通常具备非凡的能力、坚定的决心以及极强的个人魅力。从寿命的角度来看,他们通常活得较长,统治的时间也相对延续,因而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力。
朱元璋的一生可谓精彩纷呈、波涛汹涌,宛如一部宏伟的史诗。人生如戏,而朱元璋的经历无疑是一场气势磅礴的巨作。他从牛仔成长为农民,经历了当和尚、乞丐和反抗者的阶段,最终成为元帅和吴王,开创了大明王朝,奠定了其长达276年的辉煌基业。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创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封建王朝,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合法性的皇帝。
元朝天历元年(公元1328年),在安徽濠州钟离县(现今的安徽省凤阳县)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,诞生了一个男孩。由于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,因此被命名为朱重八。
他十六岁时,濠州遭遇严重干旱,瘟疫肆虐,父母和大哥相继去世,身处绝境之下,他无奈选择在附近的皇觉寺出家当和尚。
朱重八在十七岁时因寺庙粮食短缺,被迫离开寺庙,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,四处乞讨。
朱重八在二十岁时外出乞讨了三年,最终回到了皇觉寺。这段游历让他的视野得到了拓展,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,并接触到了正如火如荼发展的白莲教,这为他后续加入义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在他二十五岁时,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攻陷了濠州。童年时一起放牛的朋友汤写信邀请朱重八加入义军,经过深思熟虑,他决定前往濠州城,投身于义军的事业。从此,他开始了一个从乞丐到开国皇帝的传奇人生。入伍不久,他凭借出色的才干和妥善的处理事务,迅速崭露头角,赢得了郭子兴的重视。郭子兴于是将他的义女马氏许配给朱重八,以此拉拢他,希望他能全心全意为自己效力。此刻的朱重八意气风发,觉得自己的名字已经与身份不符,决定更名为朱元璋。这里的“朱”同“诛”,而“元”则代表元朝,“璋”意指利器,体现了他消灭元朝、统一天下、驱逐外敌、恢复中华的宏伟志向。
在二十八岁那年,郭子兴去世,朱元璋因此成为这支义军的实际领导者。他带领军队渡过长江,占领了集庆(现今的南京),并将其更名为应天府。同时,他采纳了名儒朱升的建议:“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”,以应天府作为基地,开启了他统一全国的伟大历程。
三十六岁时,朱元璋在鄱阳湖的战役中击败了陈友谅,彻底消除了他周边最主要的敌对势力,从而巩固了自己的地位。次年,他自称吴王,设立百官机构,开始建立地方割据政权。
在他四十岁时,成功击败了地方军阀张士诚和方国珍等人,此时他基本上实现了东南地区的统一,具备了统一全国的能力。
在1368年正月初四,朱元璋在应天即位,成为大明的开国皇帝,年号洪武,史称明太祖,时年四十一岁。自此,他完成了惊人的蜕变,从一名乞丐变成了受人尊敬、富有盛名的大明帝王。这一历程,他耗费了整整15年的时间,从乞丐到皇帝,朱元璋的变化令人瞩目。
建国不久,他就指派大将军徐达带领军队北伐。在同年的八月,明军攻陷了元大都(今北京),元顺帝随即北逃,元朝宣告灭亡,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也随之结束,明朝获得了长城以内的统治权,同时失去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重新纳入了大明王朝的版图。
治隆唐宋
在清朝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,康熙皇帝南巡至金陵(现今南京),再次亲临明孝陵,向明太祖朱元璋致以祭奠。他在孝陵前恭敬地行了三叩九拜之礼,随后挥笔写下了四个字“治隆唐宋”。
“治隆唐宋”指的是什么呢?从字面上看,康熙皇帝是在称赞朱元璋对明朝的统治,认为其治理水平超过了唐朝和宋朝,甚至比这两个辉煌时期的治国之道还要出色。
康熙皇帝作为清朝杰出的统治者,为何对前朝开国皇帝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?虽然不排除他可能是为了赢得江南士人和乡绅的支持而有所作秀,但更多的原因在于他作为守成之君,统治了三十八年,深刻体会到开国皇帝们创立基业的艰辛,因此这四个字表达了他对朱元璋真诚的赞美。
实际上,许多人一直认为明朝的灭亡是由清朝造成的,这一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,但并不够准确。如果我们将1644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作为明朝灭亡的标志,那么真正导致明朝灭亡的是农民军首领李自成,而非清朝。此时清朝仍在山海关之外,后来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投降给了清朝,李自成与清军在山海关爆发激战,最终惨遭失败,李自成逃离北京,随后多尔衮率领清军进入关内,占领北京,并进一步实现了全国的统一。
清军入关时,以“消灭流寇、安定天下”为口号,他们以消灭李自成来为崇祯皇帝复仇的名义,获得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。因此,清朝始终声称自己是明朝的正统继承者,治理全国。清朝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明朝的制度,所谓“清承明制”,正是这套完善的体制使得清朝能够统治中国长达276年。那么,建立这套国家治理体系的正是明太祖朱元璋。
许多人对朱元璋以及整个明朝持有相当大的偏见,认为朱元璋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暴君,指责他大规模屠杀开国功臣,明初的“四大案”更是动辄致死数万人。确实,朱元璋进行过屠杀,也确实杀了不少人,但他所针对的是什么人呢?换句话说,就是那些既得利益集团。这些人在跟随朱元璋建立政权时曾称兄道弟,而当大明朝建立后,他们凭借自己的功劳依旧肆无忌惮,甚至为非作歹,危害百姓。如果不对这些人加以整治,国家如何能够迅速实现安定?帝国的基业又如何能延续千秋万代呢?
有人认为你的观点过于激进,看看宋太祖赵匡胤,他可是没有杀掉功臣呀!大家都知道“杯酒释兵权”的故事,这多美好啊!然而,经过现代历史学家的研究,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后来的史官虚构的。即使这件事确实发生过,也绝对不可能这么简单,难道请这些功臣吃顿饭喝杯酒,他们就会心甘情愿地把军权交出来吗?这实在是不现实!正如王立群老师所说,背后或许隐藏着许多政治斗争,这些人之所以无法与赵匡胤抗衡,只好放弃兵权以保全自身。就像“陈桥兵变”那样,赵匡胤在梦中被手下的士兵们拉起,穿上黄袍,被迫成为皇帝。你觉得这样的故事可信么?
关于朱元璋对功臣的残酷杀戮,清朝顺治皇帝曾有过这样的感慨:“自我执政以来,始终以宽厚治国,常认为洪武时期对大臣的屠戮过于严厉,从今往后看来,过于宽容也未必是好事。”作为同样的皇帝和开国君主,顺治皇帝显然能够理解朱元璋的处境。他们的屠杀并非出于个人恩怨,亦不是为了寻求快感,而是为了在动荡的时代中,确保国家能够迅速恢复稳定。换句话说,历史上有没有不残杀百姓的皇帝呢?比如,摄政王多尔衮与顺治帝的“扬州十日”和“嘉定三屠”事件你知道吗?
朱元璋无疑是一位卓越的帝王,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推翻了元朝对中国的残酷统治,重新夺回了失去四百多年的燕云十六州,创建了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。
朱元璋形成了独特的治国理念和策略,他在位三十一年期间所建立的完整制度体系,为明朝长达276年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在政治方面,他取消了中书省和丞相的职能,从而增强了皇帝的集中权力,这有助于他实施自己的治国理政方略;他秉持“在乱世中要施以严厉法则”的理念,制定并颁布了《大明律》,以恢复法纪;他对元朝时期的贪污腐败深感厌恶,采取严厉措施整治贪官污吏,绝不留情。
在军事领域,他设立了五军都督府,以此在中央层面上分散军权,并与兵部形成相互制衡,从而避免武将权力过于集中而引发混乱。他还创立了卫所制度,积极发展军屯,将自己的儿子们封为北方边疆的藩王,从而构筑了一道严密的防线来抵御蒙古人的侵扰。同时,他还命令藩王率兵巡逻边境,深入荒野,清理沙漠,确保了边境的安全稳定。
在经济方面,他鼓励农民迁徙并开垦荒地,积极推动农业发展。除了设立“民屯”,他还创立了“军屯”和“商屯”,使军队基本上实现了自给自足。他进行土地清丈,编制“鱼鳞图册”,每十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(至今依然如此),并建立了黄册。在南京的后湖岛上,他专门建立了古代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档案管理系统,为国家的税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他对腐败官员绝不留情,动辄就能处决;而对老百姓则如同亲生子女一般关爱。他编撰了一本反腐倡廉的教育书籍《大诰三编》,并规定任何百姓若发现当地官员贪污受贿,都可以向上级机构举报。如果上级无动于衷,民众可以携带《大诰三编》上京控诉。同时,规定沿途的官府不得干涉,否则将受到严惩(试试看现在上访的后果)。
他被认为是明朝最勤奋的皇帝之一。在废除了丞相职位后,皇帝的工作负担显著增加。根据历史记载,从洪武十八年(1385年)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内,朱元璋共审批了内外各部门的奏折一千六百六十件,处理国事三千三百九十一件,平均每天需批阅超过二百件奏折,并处理四百多件事务!这个工作量的意义非凡,别说是在六百多年前,即使在如今拥有计算机和OA系统的时代,这也是一个庞大的工作量,试想一下,你一天能处理二百个OA单子吗?
你说朱元璋这是为了什么呢?费尽心思拼搏得来的国家,竟然废除了丞相,事事都亲自操劳,让自己如此疲惫,究竟是为了什么?打下天下,成为皇帝,不就是为了享受那份荣华富贵吗?但看看朱元璋所做的种种,他治理国家的方略和措施,恐怕写一本书也难以尽述。他确实是一个我认为可以称之为伟大的人,他的所作所为至今仍让我们感到钦佩,历史上又有多少位皇帝能达到他这样的成就呢?难道我们不应该给予他更高的评价吗?
身后之事
朱元璋享年七十一岁,成为大明王朝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皇帝,在数百位古代君主中,他的寿命也位居前列。
正因为他的长寿,他不得不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,晚年的生活实际上相当凄凉。人生的三大悲剧——“早失母亲、中年失妻、晚年失子”——都在朱元璋的身上重演。十七岁时,他便失去了双亲,而在五十四岁时,他的爱妻马皇后也离世,六十四岁时,他悉心培养的太子朱标去世,到了七十一岁时,离世前三个月,他最宠爱的三儿子晋王朱棡也离开了人世。
此时,临近人生终点的他四下打量,儿时的伙伴、昔日的战友、经历风雨的妻子以及心爱的儿子都相继离去,他真的成了这座宏伟宫殿里的“孤独者”。
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的闰五月初十,七十一岁的朱元璋在南京的皇宫逝世,结束了他辉煌而波澜壮阔的一生,后被追封为“高皇帝”,庙号太祖,安葬于南京的明孝陵。
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开创者和首位皇帝,他因屠戮功臣和实施特务统治而引发了诸多争议,六百多年来,许多人因此对他进行刻意贬低甚至污蔑。其子朱棣则因发动叛乱而夺取皇位,随后也屠杀了建文朝的旧臣,因此也遭到后世文人的贬斥。这对父子可以说是明朝十六位皇帝中最具争议的两位。然而,他们也是十六位帝王中成就最高、才能最出众、最勤奋、最尽责、对后代影响深远的两位君主。
在很长一段时期内,他们的成就遭到忽视,而缺点却被夸大,人们未能给予这两位杰出的皇帝一个公正的评价。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历史文化,特别是明代历史以及这两位皇帝的功绩,我相信公众对他们的看法将会有所改变。朱元璋和朱棣应当得到更为客观和公正的评估。
太祖档案
姓名:朱元璋
世数:一
出生于元天历元年(1328年)九月十八日。
去世:洪武三十一年(1398年)闰五月十日
即位:40岁
在位:31年
寿命:71岁
子女:26子16女
年号:洪武
谥号:高皇帝
庙号:太祖
陵寝:南京明孝陵